对于田园生活,中国人似乎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便不能够真正的归隐田园,我们也会想方设法的将诗化的生活搬入城市之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辞官归隐,种豆南山
辞去彭泽县令,成为了陶渊明一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时官时隐,在生计和追求自己的本心之间辗转纠结。
在此之后,他种田,饮酒,写诗,生活,成为了庐山脚下真正的农夫。
从彭泽归来的第二年,陶渊明42岁,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诗人笔下的田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时的生活,他还算富裕。有八九间草屋,还有十余亩的宅子,但是一家七口,加上童仆一二,该如何自给自足,维持日常开销呢?
他在南山的脚下种下了一片豆子,但是他的技术显然还显得有些蹩脚,野草繁茂盛,豆苗反而稀少,每天天没亮就要去锄菜,月亮上山了,才带着满身的露水回家。
但是衣服湿了没关系,只要没有违背本心就好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公元年,晋安帝义熙四年,陶渊明44岁,也是他归隐田园的第四年。
六月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他的方宅和草屋烧得一干二净。原本还衣食无忧的一家人,只能无奈地寄居在了船上,靠着亲朋好友接济过着日子。
空空的米缸,辘辘的饥肠,逼迫着他出门乞食。好在遇到的邻人善解人意,以慷慨相赠为他的窘迫解围。
两个人相聊甚欢,喝酒助兴,陶渊明还打趣道:“这等恩惠只有死后才能报答了”
后来的人们其实并不能理解,为什么陶渊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做,而要去乞讨食物呢?
苏东坡就曾解释过“饥寒常在身前,声名经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
陶渊明是苏轼的偶像
公元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后,常常躬耕于南坡,他便常常在那里比作是,陶渊明的田园。
东坡先生毫不掩饰他对偶像的崇拜之情,他甚至这样写道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在苏东坡的心里,无论是走过多少名山大川,又或是写尽多少悲欢离合,也只是接近陶诗的境界而已。
南北朝时,陶诗在钟嵘的《诗品》中,只能算上中品,也就是个普通的诗人而已。
但是宋代后的苏轼对他的极度推崇,让陶渊明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诗人。
苏东坡不仅自己对陶诗每首诗都会唱和,还叫苏辙,秦观,和他的一些弟子一起写唱和诗。每次身体不佳的时候,就每天读一首陶诗。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近千年来,诗人诉说着房前屋后风景的朴素诗句,却成了中国文人所向往的审美的至高境界。
可惜在他自己的那个时代,他还没遇到为他胸中诗意,一见倾心的朋友,
他只是时常对着自己的身影干杯,很快便醉了,挥毫提笔写上几句,以供自己取乐。
《饮酒》20首中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他自己就像独鸟一样,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借酒表达知音不赏,孤影在地,弦断又有谁听呢?
五柳先生,放浪形骸
那是一个饮酒成风的年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把酒喝得惊天动地。
而陶渊明则更乐于自斟自饮,有时也会请亲朋好友到自家畅饮一番。但是作为主人的他却常常是自己先醉了,之后便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当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来了宽大的布衣,陶公归隐的日子里一个个朝廷仍在变更。
他一生历经三个朝代,十个皇帝,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可能在他看来也许不如窗前一阵蒙蒙的细雨,一簇霭霭的停云。
偶尔还有人会送来好酒,想请他做官,但是都被一一拒绝。他心中的理想是这样,一直想住到南村去,
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子风水好,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朴素的人,希望和他们一起度过日日夜夜。
住房不一定宽广,有凳子坐,有床睡就已经满足。邻居家们常来串门,聊起天来常有说不完的话。
写或者得了什么有趣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不明白的地方就相互启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解析
在他的世界里,他告诉了我们“力耕不吾欺”,只管用心去耕作,定会有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的笔下,那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大概才是他本人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他对自己生活的热爱从未消退,但是他却也不得不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付出代价。清贫的生活之余,他无法给予孩子们以世族门第的教育。
在《责子》一诗中,他就把五个儿子一一数说,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
大儿子和二儿子不上进,不好文书,小儿子只知道玩和天天找好吃的,
最后还说道“天命苟如此,且尽杯中物”,唉,天命如此,只能喝尽酒,来自遣自嘲一番。
他在50多岁的时候给儿子写下书信,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你们要互相友爱,怀着高尚的人生理想生活下去。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桃花源里,寻本真我
公元年,手持重权的刘裕最终还是废掉了东晋的最后一个皇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
至此,两晋时代结束,中国历史打开了南北朝的大门。消息传到南村的时候,57岁的陶渊明写下了一首《桃花源诗》并为此做下了长长的序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里没有战争,没有门第,民风淳朴,闲适富足。但是那个误入的渔人之后,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
这也让他不禁怀疑自己,我是真的去过,还是只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境罢了?
而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穷尽一生,也从未真正找到那个安乐祥和的净土。所以只能用纸笔编造出了一个美丽的桃花源。
想要了解陶渊明,除了知道他归隐田园的闲适,
但其实他一直对国家时局有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