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魏了翁(年—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
作者正月初七日约友人应懋之同往南山探春,此词即作者为记述他们途中所见所闻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醉落魄:即“一斛珠”,词牌名。
人日:指农历的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应提刑懋之:提刑,宋官名。简称提点刑狱、提刑、宪。掌稽考一路刑狱,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狱讼长期拖延不决,资窃逃窜长久不能破案,都上报朝廷,加以弹劾,并监察官吏。应提刑懋之就是提刑官应懋之。
作者正月初七日约友人应懋之同往南山探春。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
苦:形容执著地追求。
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初阳发动,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尽管到处是春色,还是要去南山寻春。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箫、鼓、笛:乐器名,此用以形容节日歌舞之盛。
祈麦祈蚕: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
元正七:即农历的正月初七。
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这也正是此词写作的一个重点。作者先大笔挥洒,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仅此一句,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形象地渲染出来。“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对丰收的盼望与担忧。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
翁:父亲。扶掖: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此指孙子搀扶祖父。
商行贾坐:商贾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分界是行卖叫商,坐卖叫贾。
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却描绘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
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会得:懂得、领会到。
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如果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须知”是告诫语,作者要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但是,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像在“人日”里所意识到“人”的作用与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
此词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写得自然、得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答案解析:本题选A。“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翁前子后孙扶掖”是作者沿途看到的情景,并不是指作者自己。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由“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可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积极追求美好的理想,幸福的生活。
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可知做人要长幼有序、孝悌仁爱。
由“商行贾坐农耕织”可知要各安其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本答案仅供参考)
这首诗曾经在某地的试卷中出现过,看看那套试卷命制的题目。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月,初阳发动,万物生长,所以词以“无边春色”起头。次句的“苦”字表达了人们寻觅春色的执著情感。
B.词中的“南山”,既指春光优美的地方,也是提刑官应懋之邀请词人游春的目的地。
C.词人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之广,表现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
D.“祈麦祈蚕”点出人们对丰收的祈盼之情;“来趁元正七”中的“趁”,有“赶”的意思,详尽细腻地描写出人们争先恐后赶趁“人日”热闹的情景。
E.“翁前子后孙扶掖”一句采用镜头特写,传神表现出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和睦景象。
15.有人评价道:“魏了翁善于以议论入词,却又不流于空泛,而是情由景出,论随情至,颇得自然之理。”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特色。(6分)
14.(5分)BD(B“提刑官应懋之邀请作者”有误,根据题目可知,应是“作者邀请提刑官应懋之”。D“详尽而细腻地描写”有误,应是“用词精准传神表现”)(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5分)
15.(6分)最后三句议论,人们祈求丰收百业兴旺、长幼和睦生活安乐的愿望,古今相同,只要人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天天都是“人日”。(2分)这样的议论并不空泛。词人先勾勒出“人日”的欢乐和平与百业繁盛的景象,(2分)再引出词人寻觅到心中桃花源般的“春色”的喜悦之情和“正人心化风俗”的良好愿望。(2分)在景与情的蓄势与铺垫下,论随情至,水到渠成。
相约寒舍您的赞赏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