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崇高的美德加以宣扬,认为非清贫不足以显示一个人的高洁品格。陶渊明是广大读者非常熟悉的东晋诗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乡间,自食其力,虽然生活艰苦,却心境淡然。
所以陶渊明历来就被作为贫士的典范,他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经常讴歌安于贫贱的主题,同时更体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下面介绍陶渊明的佳作,抒写了隐居的闲适,看看哪一句可以感动你。
0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一句出自《饮酒·其五》,作者不愿随波逐流,坚决摆脱仕途中的烦恼,于是便绝进弃世,回归田园。这首诗就是作者生活于僻静之地,心中没有名利之争、唯有田园之乐,于是烦忧皆忘,超尘脱俗。附录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语言朴素,却充满深意。诗人撷取了在一般人眼中熟视无睹的事物进行描绘,既展现了诗人独到的眼光,又发掘出其中的新意,令人爱不释手。
有时候越是平淡的语句,越是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深爱大自然,更融入到天地之间,所以才能用心地体味其中真意。
所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作者经过多少次生活体验,又凝固了无数的情思,才抒写出的千古佳句。没有一个生僻字,也不见一个典故,完全是发自肺腑,但又是真实感受,所以才能在顷刻间打动人心。
读到这样的妙句,即使没有田园生活经历,也被作者的陶然情态所感染,更会立刻盼望亲自体验一下纯洁自然的美妙,以及闲适人生的乐趣。
0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一句出自《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具体描绘了诗人在田间劳动的场景,同时也彰显出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诗人在山脚下种上豆苗,每天一大早就下地辛苦地除草,直到明月初升才荷锄归来,其中辛苦不言而喻。附录原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实在是异常之苦。但是只要自己对某件事情十分感兴趣,就不会觉得非常疲累。诗人厌倦了仕途,喜爱大自然,宁愿自食其力地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的汗水浇灌出了丰收的果实,让他欣喜和自豪。
作者从小就性本爱丘山,所以即使每日劳动、日夜操劳,他也没有任何抱怨,也体现了一种纯真自然的美好,没有丝毫的点缀和装饰,却令人感动心醉。
再细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作者用晨兴和带月对举,营造了一个非常恬美的意境。清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诗人弯腰劳作;傍晚夕阳晚照、月色朦胧,诗人荷锄而归,完全是一幅典型的劳动画面。
没有豪言壮语,不求浮名虚利,生活朴素无忧,人生也充实安稳。虽然不是桃花源,但也胜似蓬莱幻境。守拙归田园,唯有内心简单朴实,才能不辞劳苦。
03、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选自《杂诗十二首·其一》,当时作者已经年过半百,躬耕陇亩也已八年之久。生活虽然简朴,每天却忙忙碌碌,从南不更觉空虚乏味。附录原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人在文中感慨人生总是漂泊不定,就像无根之木。诗人的生活条件虽然难比豪门贵族,但由于非常安稳,他也就感到十分知足。每天劳动之余,可以与朋友一起喝点自酿的小酒,然后聊家常、叙过往,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诗人当然渴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但不同的时代和环境,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他不觉得纸醉金迷就是快乐,甚至感到这是在侮辱人格。他也不感到与农夫们在一起是低俗,反而觉得他们朴实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高贵的心。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两句情感真挚,表现出作者与普通劳动者最深厚的情感。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伸出援手;有喜事的时候,可以在一起举杯庆祝,这是一种非常淳朴善良的情感,甚至比骨肉兄弟更亲。
陶渊明的这三个名句都很直白,但又令人深思。作者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所以就显得浑朴老成。大家最喜欢哪一句,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