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最近私信小珏,探讨“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该怎么读。有人认为是读xiàn,通“现”,有人认为则是读jiàn,表示看见之意。这句诗出自《饮酒二十首》中其五,全文是这样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是东晋时的著名文学家,他是名门之后,也曾抱有对仕途的期望和拯救黎民苍生的使命感在宦海沉浮十余年。然而,在反复往返于仕与耕之间多次后,陶渊明发出掷地有声的豪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决意归隐林泉。看破世间百态的他,纵情山水之间,尽情歌咏农家之乐,才成为中国第一个田园诗人。

至于说这一首诗,在陶渊明的众多作品中,地位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以质朴的语言,歌咏了田园生活,展开了诗意画卷,也是历来文人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该如何读,倒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段故事。

其实,关于这个字的争议是一直存在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收录此诗时,就将其写成“悠然望南山”。《昭明文选》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所以这种说法相当有市场。一直到宋朝,还有人坚持用“悠然望南山”。

但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则对此不屑一顾,他甚至在《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专门为此批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对于这一字的变更,苏轼感到非常愤慨,甚至使用了“俗士”、“率然”、“妄”、“可疾”这些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词,显然已经脱离本身的文学探讨,有些意气之争,并不可取。但是,苏轼提出的观点非常鲜明,那就是“见”比“望”好得多。

所谓“望”,是指陶渊明去采菊,主动眺望南山,这说明他的心中还有强烈的期待。“见”则不同,它是一种被动行为。陶渊明本身只想采菊,并没有其它心思,就如同只想隐居一样单纯。只不过因为沉浸于山色之中,渐行渐远,南山突然显露在自己的眼前。这样一来,才是前面“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昭明太子固然地位很高,但苏轼的影响力显然更大。所以,自从苏轼大发牢骚之后,“望”字已经绝迹了,目前市面上的诗集,几乎清一色地写成“悠然见南山”。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问题刚刚解决,这个“见”字该怎么读的问题,却又困扰了很多人。

小珏看来,这本不应该成问题。赞同“见”字在此处的读jiàn的朋友,无非是认为把两句的主角都看作是陶渊明,采菊的是他,见南山的也是他。这样的理解,读jiàn并没有错,却将诗句往死里解释。相反,如果两句的主语并不一致,则反映出人与自然相融相谐的静穆之美。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既然苏轼骂醒了那些“俗士”,没人再敢用“望”字,会被认为很没有意境。那么,在此处读jiàn,与“望”字又有什么差别呢?很明显,苏轼并不会为“见”(jiàn)和“望”来计较,他要的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如果今天的人,还在此处读成jiàn,那读“望”也没有大问题,也能流传下去。就是因为苏轼登高一呼,就不应该有任何歧义了。

很多读者私信问小珏,如何能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唐诗习惯,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小珏也不是教育专家,但我们现在有专家啊。推荐一套书籍,涵盖唐诗宋词元曲,特别有纳兰性德、李清照、李煜和仓央嘉措的经典诗集,一共十本书,一次投资拥有多部经典。讲解唯美,通俗易懂,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合适。不管什么时代,多读点书总是不会错的。而且,平台与商家搞活动,一套10册才元,每本不到15元,从我这里进入领券还能减10元,链接奉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