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的风景形胜,唐代贵族在长安附近的游玩轨迹

前言

唐代是一个华美的时代,它在历史上以强盛和华贵闻名。唐王朝时期有一统九州的王者气势,也有风华绝代的妩媚身姿,这个时代是产生了绝美的诗歌盛世,也铸就了贵族气质的群体形象,有故事、有美酒更有瑰丽的风光,长安城是当时贵族和平民共同生活的场所,也是王朝的统治中心。国家上层稳定的统治秩序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王朝的鼎盛也为贵族和平民日常的娱乐提供了物质基础,长安附近的秦岭和河流是诗人们口中称赞的意向,长安城八面环绕的河流和别馆离宫、山川、河谷、宫观寺院也是长安贵族日常游乐的活动场所。

一、长安旅游业发达的经济、文化底蕴

1.市坊繁荣,四方商贾云集之下的游玩诉求

长安作为唐王朝的都城,在大唐王朝存续的三百年的历程中长期作为统治中心,其经济发展自然在国家城市发展水平中的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不但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贸易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而日常商业和生活的市坊就达个之多,四处的商贾和官员云集长安,这里便是财富聚集的盆地,正所谓“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公元7世纪至9世纪之间,长安成的人口规模大约保持在70万左右,而其中流动人口就占了一半左右。

长安的东、西市作为大唐中心的商业中心,自然是商旅和文人墨客、贵族官家云集之地。王朝的都城的地位造就了繁荣的市井文化,大唐开放的风气也在这里显得淋漓尽致。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统治者奢华的气度,也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多的闲余时间去散发自己的情怀。这里既有长安城内的寺院和楼阁,也可以骑马至郊外的乐游原写生。北至龙首原,南至终南山,东边的灞桥,西边的渭桥自然成了千古流传的旅游意向。唐代,不仅贵族、官僚、文人雅士热衷旅游活动,更多的城乡平民也积极参与其中,或游走于名山胜境,或穿梭于园林、寺观,多种多样旅游方式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唐代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盛唐包容天下的开放风气独创独领风骚的游玩风尚

唐自立国以后,统治者就注意吸取隋朝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终于在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受唐王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影响,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六、七世纪的中国,群星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唐代文化突出的创造性,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蔚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的雄浑气魄和涵量,说明唐代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高峰,也垒造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

长安作为唐朝的国都,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也逐步得到发展,在充分继承前代和广泛吸收周边各族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并加以融化和创新,从而使其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代。而且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同步,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在开元、天宝年间也达到了鼎盛阶段。

王朝内部从上而下的文化扩展趋势,促使了贵族和文人墨客寻找更多地心里寄托之地,在此种文化内因的带动下,一大批园林盛景和长安城外的自然美景变成了他们自然的选择,而他们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开阔了心胸,反而写就了千古名篇,推动了大唐田园诗歌和盛世文化的登峰造极。

二、唐代长安附近的旅游形盛及旅游路线

1.东郊的灞柳风雪

唐都长安东郊的范围,大致的空间范围是东至临撞骊山温泉一带,因为这里有唐长安皇家的离宫—华清宫西至唐长安外郭城,位于东面的城墙正好是唐外郭城和东郊的分界线。东郊的主要景区有华清宫、皇族园林别业、私家园林别业以及宫观庙宇。在唐代九个游幸华清池的皇帝里,唐玄宗的次数为最多,共49次。杜牧的诗感叹华清宫如此说“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此第开”。这里的一年四季还可以呈现出不同景色。夕阳西下之时,更是长安八景之一,成为千古绝佳的诗中盛景。

皇族园林别业,大致包括诸王、公主、附马、朝内大官僚等人的宅第和别墅区,它们多集中于唐都长安的东郊。园林别业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和结构的设计别致和华丽,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唐中宗的女儿长乐公主、唐玄宗时薛王李业、宁王李宪、附马崔惠童、权相李林甫等人的山庄、别业均建在这一带。韩愈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这样赞唐太平公主别业的规模宏大和壮丽,即诗中所谓“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太平公主作为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之一,其地位自然十分最贵,她的别业建在东郊也是特权之一。

唐代的贵族和文人墨客也都喜欢游赏宴乐,但在城内因为空间和城市治安制度的原因往往限制了他们的游赏范围,于是他们便选择在城郊野外,去那纵横阡陌的荒原纵横驰骋,欣赏古原的晚景,俯瞰夜色下的长安。他们尽情畅饮,也在这里肆意这无尽的生命,在白纸上书写属于长安的诗篇。因此,唐长安的私家园林也盛极一时。刘长卿“长安邀千里,日夕怀双网。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这首诗正是刘长卿在长安东郊灞陵的别业描写。

很多贵族和文人向刘长卿一样也在城东都有曲径通幽的别业,这些别业基本上是具有游赏宴乐性质的池林和园亭,是主人与亲朋好友聚会、设宴、游赏的最佳场所。

唐代对佛教的推崇,因此寺观的兴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唐代新建寺观,一部分建在开阔僻静的地方,一部分为官吏和贵族舍宅所建。处于京邑、郊野的寺观是文人游览赏花的佳处。诸多诗人到寺观游赏、品茗、会友、送行、与僧道诗人共同吟咏,给后世留传了独特的寺观文化。章敬寺位于通化门外,镇国寺则位于春明门外。这两处寺院都处于当时通往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门户。

唐代不同阶层的人与自己的亲朋好友、知己同事分别时送行的路线,这一路线主要集中在唐长安东郊的灞桥一带,由此产生的“灞柳风雪”这一人文景观的游览胜地,说明了这是一个与送别相关的特殊旅游路线。唐长安城东门外的灞桥是长安出行东方其他地方的必经之地。汉代开始人们就在此地送别向东去做官、做生意的亲朋好友,也因此在灞河桥边设立了检查和迎送机构。到了唐代,又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的,也多在这里分手。李白《灞陵行送别》一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分别点名了离别的不舍情义,更是灞桥悠悠美景的独特记忆。

除了在灞桥送别外,这里因为风景俱佳,每到初春时节,岸边的柳絮纷飞,就像冬天飞舞的雪花一般,煞是好看。白居易《城东闲游》一诗中一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更是这秋风晚景离别萧瑟的经典场景,总之,唐代长安东郊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去处。

2.西郊的渭城朝雨

唐人在唐都长安西郊的游览、宴饮等大致的空间范围是西至临川寺南以细柳驿、钟阳驿、鄠县驿一线为界东至唐长安外郭城,位于西面的城墙正好是唐外郭城和西郊的分界线北有皇家禁苑为界。长安西郊的旅游风景区主要包括西郊周围的宫阙、私家别墅以及送别游览胜地。贵族园林也多为皇亲国戚所建,景区及园林占地面大,建筑宏伟华丽,装饰非常奢侈,有些甚至超过了皇家园林的规格。

昆明池为汉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唐代的三百多年中,又对昆明池作了几次大规模的浚修和扩建,成为皇家贵族和文人骚客独特的旅游去处。昆明池岸边修建了新的馆舍,游人汇集此处,喝酒赋诗,使之景色比汉代更加迷人,烟波浩森,游人如织,成为当时长安城最吸引人的游览胜地。昆明池如诗如画的景色,吸引着长安城的达官贵人、墨客骚人络绎不绝,泛舟湖上,更使得前来领略昆明池的无穷韵味。

长安西郊的私家园林,虽然在数量上不如东郊和南郊的多,但作为贵族园林别业也同样追求着高尚的情趣,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景致。

唐都长安人们凡是向西或是向北走,大多在渭河岸边的渭城相别。渭城在渭河北岸,王朝统治者为了方便在渭水上建造了西渭桥。西渭桥也是唐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灞桥和咸阳桥成了两座送别的桥,留下许多动人的诗句。其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首便是最为重要的一篇,渭城朝雨、客舍青青、阳关、故人的意向连接,写尽了当时送人者依依惜别之情,也因此成为唐代最有名的一首离别诗。从长安城到咸阳桥,送行一天的路程,颇有送君千里的情谊。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崔颢的《渭城少年行》、岑参的《河西春暮忆秦中》、白居易的《旅次华州,赠袁右丞》都是描写渭桥送别的千古名篇,传诵至今。

3.南郊的城南韦杜

唐长安南郊的范围,大部分在作为首都长安的万年、长安两县以南的乡里所在地,由于长安城南部横亘着一条终南山脉,山脉的延伸呈东南、西北走向,因此南至终南山,北至唐长安外郭城,位于南面的城墙正好是唐外郭城和南郊的分界线。

唐代时,长安南郊地区清流沃野,风景如画,庄园、别墅、宫室、宅第、寺院园林星罗棋布,出现了池湖泛舟观景,韦杜赏花,杜陵凭眺等等的游赏景象。翠微宫,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因为唐王李世民在此去世,因此翠微宫为唐王朝贵族所忌讳之地,他们也不再愿来此避暑,遂将宫殿改为翠微寺,而这里也没有香客,成年日久便荒废了。诗人刘禹锡一句“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院开”正道出了唐太宗游幸翠微宫时的壮美情景。诗仙李白也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并将其游览的所见写下了“昆湖梦洋水,龙驾空茫然”的壮阔诗句,茫然的龙驾当然指太宗李世民,此水即西向流往昆明湖。

长安作为国都,官僚贵族、文人墨客如云,别墅遍布城郊自不待言。郊外的别墅、别业园林比起城市来,郊外人烟稀少,空气清新,令人舒畅,有益于避暑、疗养、度假。文人士大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同时又是主流文化的传承接续者,故他们的审美理想、生活情趣和艺术天才能在这种氛围创作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这种文人别业文化在长安城南郊表现的最为突出。南郊的樊川附近,靠近终南山,多涧溪池塘,唐代世家大族韦、杜两家的城南庄园别墅,名冠天下,唐人口中惊呼道“城南韦杜,去天五尺。”这样的夸张也指此处的庄园别墅极其富豪显贵,时人莫能与之相比。除此之外,樊川还分布着一些他姓贵族的山庄。像韩愈、郑谷、岑参、权德舆、元镇、员半千等均在此建有山庄。韩愈的城南庄则具有清气浮竹,白光虚空之壮美。

长安作为都城,亦成为宗教活动的中心。长安城内各种教派流行,寺观林立。唐长安郭城以外的郊区,也少不了名利大观。唐代士人,他们每与寺观僧道有来往,或遇假日,闲步一游。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安寺观也可以视作游览胜地。南郊的樊川附近座落着许多古刹佛塔,如香积寺、华严寺、兴国寺、兴教寺等被认为是“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所以,南郊成为京城的园林集中之地,环境优美,树木众多。

4.北郊的龙首俯瞰

唐长安城的北部是龙首原,龙首山犹如今所说之“龙脉”,龙首原至于渭水,是都城长安一处最的皇家园林—禁苑所在地,因此,唐长安以北的北郊地区,并非普通市民游览区。梨园是唐长安禁苑风景园林区之一,位于光化门之北禁苑中。唐禁苑是唐代三代王朝宫苑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中面积最大的苑,西内苑和东内苑面积都很小,三苑均在唐长安城北郊一带。禁苑面积广大,规模壮阔,风景优美,水流潺潺。东、北两个方向浐河、渭水流经,西边是汉庭旧制,南边是长安城北城墙。《长安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唐王朝长安城的禁苑不仅包括了龙首原的部分地区,还包括了汉长安城旧址。将龙首原规划在禁苑之内可以增强整个长安城的防御体系。龙首原上还有著名的望春宫,它东临浐水,西岸有北望春宫,内有升阳殿,南北望春亭及放鸭亭等,是一处以浐水与宫亭建筑为特色的风景区。玄宗、文宗等多到此处游幸。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有诗赞叹道“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可见当年之盛况。禁苑地域广阔,建筑很多,苑中还有大量花卉林木,是隋、唐时最大的皇家园林行猎场所。

除了私家园林中小规模的池沼之外,唐长安城内主要的池沼都分布在皇家御苑之内,主要包括大明宫范围内的太液池和龙首池、兴庆宫内的龙池、芙蓉园内的曲江池以及东西两市的放生池。

结语

唐代历尽三百多年的盛世风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可谓灿若星汉,独领风骚,开放包容的社会气息促使唐时的贵族和文人骚客开创了独居一个的游历文化。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也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之间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国际大都市,自然是天下英豪的汇聚之地。唐代的盛世之下,园林建筑和郊区的风景形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游宴郊游也具有了更为特别的意义,即是贵族、士人即兴游玩的娱乐之地,也是学子、青年求贤获取仕途,求见贵人的最佳场所。唐代长安的郊区的风景形胜的丰富和宏大是大唐千秋照耀下的结果,也是唐代文华跃上中国文化历史巅峰的见证。唐代长安的风景造就了大唐诗人心中的壮阔和豪迈,也成就了大唐都城长安的万古流芳,尽管沧海桑田,然而长安和它附近的美景成了后世永远绕不过去的家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地。

参考文献

《元和郡县制》

《三幅黄图》

《唐诗三百首》

《论唐代长安附近的旅游风景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