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弯弯曲曲的泥巴路,现在却成为四通八达的硬化道路,让回乡探亲的故人“迷了路”;过去的破瓦房,现在却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网红点”;曾经塌陷的小石桥,现在却成为村中最具文化气息的“艺术品”……这些情况看似“戏谑”,却是戴埠镇杨家村乡村振兴中最真实的变化,也是人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杨家村依据自身资源优势,

让古色古香的村落带动乡村振兴,

将农旅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形成杨家村亮点,

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旅相融

从无人问津到网红打卡点

杨家村属于戴埠镇戴南村,地处丘陵地区的缓坡地段,毗邻天目湖、南山竹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溧阳1号公路”穿村而过。村域面积3.8平方公里,设9个村民小组,户居民,总人口人。

近年来,为了全面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村委投入多万元,为村民实施“路路通”工程、自来水工程、村组“亮化”工程,引进多家规模旅游投资单位,村内的山、地、田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由旅游企业统一运营,所有承包责任田集中建造旅游观光农场,所有山地用于打造山林特色旅游项目。村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收入越来越高,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逐步成型,并于年11月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特色田园乡村。

退休多年的顾立志是地地道道的杨家村人。去年,他投资百余万元,将自家的祖屋进行了整体装修,改成了有7个房间的民宿。他说,杨家村地处偏远,过去人流稀少,设施设备陈旧,环境差,村民们生活水平也不高,更不用说创业了。现在村子名气大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自己也想做做民宿,赚点钱,以补贴家用。

顾立志的民宿于今年7月份正式对外营业,不到1个月时间已经有了1万多元受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顾立志充满信心能在3、4年内将民宿投资收回。

杨家村党总支书记杨旭宇表示,

随着村庄建设越来越好,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农村,

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杨家村“新故民宿”老板陈杰今年28岁,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毕业之初,他留在南京工作。年,在一次回到探亲时,陈杰发现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中发现了商机,便决定留下来,将老房子进行翻新改造,打造了“新故民宿”。凭借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新颖的推广途径,“新故民宿”很快就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人气旺了,财气就聚集了,因为门口就是“溧阳1号公路”,来来往往的游客都会在这里歇脚,人口回流,让村庄恢复了生气,更让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地方特色面馆、古法榨油坊、古法酿酒坊……吸引了大量粉丝。

引入企业资源

从穷山沟到现代化新农村

漫步在杨家村,迎面看到的都是错落有致、白墙黑瓦的江南风格民居,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杨家村能有这样的变化,一大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引进了蓝城集团帮助建设,新的理念、新的设计、新的建设造就了今天杨家村新的环境。

“杨家村是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蓝城集团工作人员林光耀介绍,公司希望能利用好杨家村的各项优势,让该村最终呈现精神换发的农村、活力四射的农民、生机勃勃的农业,提供一条由社会资本主导,可示范、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

近日,在杨家村打造的现代化农居小区里,随处可见身穿工作服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家门口“上班”的村民王福清说:“家里的地流转出去了,我现在在蓝城集团上班,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

“我们严格按照规划打造村庄环境、精品旅游、全域景观,开发户外拓展、精致农业,吸引都市人体验农村生活。”杨旭宇介绍,引进蓝城公司后,村上建设新农居、打造精品民宿,加上即将启动的项目,可为村民提供物业、安保等近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超过4万元。

现在,在蓝城集团的帮助下,杨家村村庄改造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污水管网治理、电力上改下、全域景观建设、道路硬化等工程都已完成;由亲水平台、钓鱼亭、观景亭等串联起来的滨水游步道也成为游客到杨家村观光的必到之处;结合当地善举文化、古法榨油、古窑文化等进行的农居及庭院改造,将整个村庄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截至目前,整个村庄的开发建设已投入约6亿元。

蓝城集团还帮助杨家村进行特色农产品推广。未来,还将与高校联合,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和发展模式,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实训基地”,让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人才培训、农特产品与渠道整合,大力促进人才、科技、产品、信息等要素引入与转化,为杨家村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多元支撑。

“我们要在更多的途径上做文章,为村民提供致富‘造血功能’。”杨旭宇介绍,未来,杨家村要不断挖掘“溧阳1号公路”内涵,持续引进高质量的企业平台,吸引村民资源入股,不断为村庄提供致富动能。

内容来源

溧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贡雨家

本期编辑

许文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