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
新型冠状病毒随着春运的人流四处蔓延,感染人数不断持续攀升。
病毒信息霸屏,自我隔离的居家自娱自乐方式也在朋友圈花式呈现。
伴随而来的,还有美国球星科比去世的消息,那一日,怀念科比的信息占去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
对此,不少人看不惯了:
“钟南山院士80多岁高龄没日没夜的为大家保命,不见几人发朋友圈,却为八竿子打不着的科比又伤心又流泪,如果疫苗研发不出来,大家都得去找科比”。
一个不小心,怀念科比被指责成了不爱国,国难疫情当前,身在疫区的钟院士还比不上一个外国的球员吗?甚至质问:我们中国人怎么了?仿佛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已严重扭曲。
理智的说,疫情与怀念并不是对立的。
就像一个网友说的:“我们很尊敬钟院士,但是科比也是我们的信仰”。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每个领域也都有属于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钟南山,抗击非典的领军院士,武汉疫情爆发时,84岁高龄的他无畏“逆行”,为国人打了一副强心剂。
他的专业权威,让我们信服,只要看到他出现,我们就心安;他说什么,我们都愿意相信。
我们怎会不敬佩,不关心。而这种关心并不一定表现在口号上,最好的关心就是听他的嘱咐: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少聚会,待到“他说动才动”的时候。疫情控制,这位老人才能休息。
我不是球迷,但科比也是知道的。
他不仅仅是个打球的,他是多少人的青春和信仰。看见有个网友的留言:看着飞机急剧下坠的一瞬,你会不会回想,这光芒万丈的一生啊,照亮了多少人的篮球世界。
一个人,被那么多人狂热的喜爱,一定是这个人拥有强大精神内核和人格魅力,他的“坚持”,“热情”、“执着”以及“无惧”……就是曼巴精神的精髓所在,正是这种精神引领让他“吸粉”无数。
“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是什么让你当初坚持走到了这里。”“你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机是什么样的吗?”“24号的意义就是24小时……如果不能全身心认真投入,我就不是科比。24是我的最佳诠释。”这些耳熟能详鼓舞人心的经典语录如犹在耳的时候,他却永远离开了,又怎能不让喜欢他的人怀念?
钟院士和科比,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引领着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喜欢科比,并不代表不爱国,发悼念的朋友圈,并不代表不关心疫情和祖国危难同胞。
这不是一道道德审判题,而是一道意识理解题。
发朋友圈怀念科比,就是不爱国,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
站上道德制高点审判和指责他人的事,其实很多。
17年吴京的战狼2票房火爆,主打爱国情怀,适逢九寨沟地震,吴京要捐款是跑不掉的了,于是他马上捐了一百万。网友并不买账:赚那么多,捐那么少,你不是宣扬爱国情怀的吗?小气!
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去世时,许多人在他的微博下留言,表示惋惜和留念,但也有不少人跑到李咏女儿的微博下开骂,原因不过是她在父亲去世前,发过的一张纹身自拍。有人甚至在微博下评论说:“你爸去世你还有心情自拍。”
再说回我们普通人,曾在工作中遇见一些办事的人,他们的个人诉求因不符合政策要求而被拒,于是开始责难:你们这些当官的(其实也只是个办事员),一天到晚只知道坐在办公室耍电脑,为老百姓办实事,你们就是这样办的?天下乌鸦一般黑。
他们都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国家有难了,多捐款肯定是正确的;父亲去世了,你哭泣地动人是正确的;你是当官的,为老百姓办事也绝对是正确的。
为什么人们会热衷搞这样的道德审判呢?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道德执照效应”,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提出的。
他们曾做过一个实验,设计了两个问题询问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
第一组被试者要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的女人真的不聪明,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有很多学生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是严重的性别歧视,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体现出了一种道德高尚的判断。
第二组被试者要求解释:“为什么有个别的女人真的不太聪明,确实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回答这组命题的学生的态度相对而言比较中立一些。
在所有这些学生答完题目之后便要求他们去参加一个模拟的招聘现场工作。
他们的任务是判断几位候选人是不是适合担任某些行业高层的职务。
这类工作所处的行业,一直是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比如说:建筑业和金融业。而这些候选人中有男有女。
对那些刚刚驳斥过性别歧视观点的学生来讲,这个任务看起来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应当不会歧视一个符合条件的女性候选人。
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刚刚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第一组学生,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些职务。而刚刚态度中立的第二组学生,对男女应聘者反而做到了公平公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莫林和米勒说:“那些明确反对过性别歧视的学生,便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人了,所以便获得了一种道德许可——做什么都不带性别歧视,于是便为所欲为的任性发挥。”
这就是著名的“道德执照效应”。
即: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之后,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取得了一张“道德执照”,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批评指责别人。
这些“绝对的政治正确”会让人自然意识到:有了“道德执照”的底气,自己就是个高尚的人,便有可能只根据自己的喜好、直觉、欲望、行动倾向和习惯来做评判或行事,而省掉客观分析和冷静的思考的步奏。
因为“正确”很容易,因为“正确”总是让人心安。
其实当我们随意评判指责他人的时候,真的就比当事人高尚吗?其实也未必。
如果科比曾照亮你的世界,你也喜欢科比,你同样会为他伤心流泪,但你知道,这与爱不爱国没有关系。
如果你是吴京,你不一定就能捐万。
如果是你的亲人过世,你表达悲伤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动人的哭泣。
如果你是一名官员,你未必就能保证自己不踩红线。
当我们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众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
我们讥讽不正之风,却一办事就忙着找关系。
我们指责商业利益链,却又削减脑袋想要分一杯羹。
我们痛斥他人不作为,却又在为自己的懒散找借口。
我们愤怒的不是不公平,而是公平并未对自己有利;我们憎恨的不是特权,而是自己没有特权。
作为一个普通人,别盲目自信,如果你拥有了同样的机会和条件,不见得你就会做得比当事人好。
《奇葩说》的杨奇函曾分享过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维持我们节俭的,可能是我们的贫穷。
维持我们检点的,可能是我们的丑陋。
维持我们低调的,可能是我们的平庸。
维持我们钻研的,可能是我们的笨拙。
促成我们义无反顾的,可能是我们的走投无路。
激发我们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们的一无所有。
我们心无旁骛,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从容。
我们刚正不阿,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被诱惑。”
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之所以合乎道德规范,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短板变成了高尚。
我们未必是人好,我们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
如果我们未必就是好人,握在手中的“道德执照”,请先用于自身,以衡量别人的标准,先检视自己。再者,学会开放与包容,去容不同。
正如柴静所说: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最后,我想说:
我们喜欢科比,怎会影响我们深爱自己的国家。
如果中国有很多人喜欢科比,朋友圈发科比怀念他,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怎么了?我们的国人,更没有“生病”,相信那个永远的“24号”男孩,依然会鼓舞着一群人热血前进,去征服当下的病毒,征服世界。
我们多么希望病毒快快离开,多么想要奋战在疫情一线及幕后的英雄们平安健康归来,多么期盼真正“春暖花开”的时刻到来。
加油,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