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求实,坚韧不拔,奉献社会。——李兰娟李兰娟院士从一个普通的医生通过努力成为了我国目前唯一的传染病学科院士。并且带领着研究团队破解了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这个让世界都很头痛的难题。至今为止,她获得了5项医学专利,并众多科技进步奖。她是患者眼中的天使,学生眼中的引领者,同行眼中的女中豪杰。她对我国传染病学的贡献足以使她被历史记载。艰难求学之路年,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的一个村庄里。家中都是世代劳作的农民,家境贫寒。从小父亲就因为患有眼疾,没办法下地劳作。全家的生活,资金来源全部都是靠着母亲卖山货来维持。她从小就知道要想走出这个村庄,只有靠读书。所以她自幼就很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境问题使她在求学的道路上屡经波折。读小学毕业的她因为成绩优异被直接保送到了现在的绍兴第三中学。年在读初二的她被母亲叫回了家。母亲哀求她,让她辍学回家。因为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钱,继续供她读书,现在生活很困难。面对母亲的哀求,李兰娟也知道母亲的不容易,想到母亲为了维持家中生活每日的辛苦劳作,李兰娟同意了母亲的请求。后来当她跟班主任告别时,班主任看出十分想读书,于是便劝道不要退学,先回家边帮家里干活,边在家自学。李兰娟听从了班主任的建议,一个月后回校参加期末考试。没想到她的期末成绩竟然在年级名列前茅。班主任看出了她的努力,于是便为她申请了助学金。她便是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初中。后来李兰娟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并考入了浙江省的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开学的时候家中仅有5元钱,这5元钱根本就不够付学费。当时她的班主任知道后让她先不要着急,先领完课本。老师也帮着她申请了减免学费和助学金。自学成才的医生高中毕业后的李兰娟经历了一场思想文化变动,使她没办法进入大学校园,而是回到老家当起了代课老师。又用业医院学习了针灸,为一些乡亲治疗腰背酸疼。在学习针灸时,她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将一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又成为农村合作医疗里的医生。但这份工作相比于代课老师的工资而言,却是极少。但因为对医学的热爱,她放弃了高收入的代课老师而选择当了一名医生。敲开医学殿堂大门年李兰娟被当地政委推荐到了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毕业后的她选择留医院工作。开始从事传染病学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的重型肝炎病死率很高,便决定投入重型肝炎的研究工作。年她申请到了青年科研基金,她经历了10年的时间终于研发成功。它就是“人工肝支持系统”用于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疾病。也是因为这个科研成果使她获得了国内众多科技奖项。从此李兰娟在医学界有了很高的地位。她成为了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阔者。她还积极向全国推广,无偿教授给了更多的医生。而这个项目也被国家列为医学教育的重点培育推广项目。李兰娟还在国内外各种权威杂志发表了很多与人工肝治疗相关的论文,在国际上提高了中国医学界的国际地位。奠定感染微生态学基础李兰娟在研究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时发现她们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调。后来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应用微生态原理和方法来治疗重型肝炎的倡议。为我国在感染微生态学研究上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后来还成为了日本冈山大学的客座教授。李兰娟在感染微生态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变化和重症肝炎发展的关系。并且还为肠道微生态基础以及应用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她还撰写了我国第一本关于感染微生态学的著作——《感染微生态学》。这本著作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感染微生态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空缺。年李兰娟为了推动中国医学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她与自己的丈夫郑树森商议最终决定成立人才基金,用来给在医学科研的年轻一辈杰出科技人才提供奖励与提携。郑树森也是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为我国外科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抗疫情最前线年,我国非典疫情爆发,当时作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率领她的研究团队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SARS病毒。后来通过多次的试验,完成了基因序列的测定,并且研究出了检验SARS病毒基因的诊断试剂并获得了发明专利。年,H7N9爆发。李兰娟当时成为了我国应急指挥办专家,冲锋在第一线。李兰娟团队对感染病毒的重症患者展开了研究,证明了活禽市场病毒的主要源头。后来又利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成功抑制了患者器官的衰竭。并且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降低了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这个方案就是“四抗二平衡”。这个方案提出后,成功救治很多患者。后来她的研究团队又成功研制出了H7N9疫苗。可以大量生产疫苗为重点人群接种。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出疫苗。不仅如此,在流行传染初期,她还发表了众多论文为全球认识H7N9提供了理论系统支持。今年年初,我国爆发了病毒传染。73岁的李兰娟作为我国传染病学科院士依旧奔赴在前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带领着团队抓紧时间与病毒赛跑。主动要求到前线参与拯救危重病人。目前正在深入研发相关疫苗。每次国家有危难,需要帮助时,她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从无怨言。从赤脚医生到中国工程院士,这几十年的历程。她用自己的学识,为我国开阔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她为我国传染病诊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值得载入史册,供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借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08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