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现实如何泥泞,总有人坚守自我,活成理想中的样子。公元年,陶渊明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一职,写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此后,他便开启了期待已久的田园生活。这一年,陶渊明41岁。
经历三仕三隐,陶渊明这次回归田园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尽管他的田园,不只有我们所向往的诗与歌,琴与酒,不是只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也有贫穷与饥饿——“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余下的20多年,他似乎什么天灾人祸都经历了,比如一场火灾宅子被毁,只能寄身于门前的一艘船上。而后,又再举家搬迁。但无论如何,他没有再离开。
年少读书时学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觉得美,此外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后来,随着年岁增长,经历社会的捶打,才渐渐知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有多么难得,也才知道,当某一天,面对大山时忽然领略到的这种真意,是怎样的境界。
时光倏忽而过,这世间也只有这么一个陶渊明。当他在篱笆之下,采着菊花,那不经意间抬头的一瞬间,也成为诗歌史上的永恒。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所居之地以及其心境。开篇即写将自家房屋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感受不到世俗来往的喧嚣。为什么能够做到?是因为心自高远,所处之地便自然僻静无扰了。
这两句的境界已然很高,但更高的还是在后两句中。他没有再继续抒情,而是转而即事写景。诗人在东篱之下悠然地采摘菊花,那远处的南山恍然间映入眼下。夕阳西下,云雾在山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鸟倦知还,去往大山找寻它们各自的归宿。最后,从景到人生,诗人有所感悟,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要怎样去表达。
或许,也用不着去表达,面对这样的山景,飞鸟,日落与云雾,一切都不用再辨。诗仅短短几句,却蕴含着超越凡俗的很高的人生境界。
无论在哪个时代,社会、他人对个人成功与否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在陶渊明的时代,或许是功名、政绩的考量,在当今的时代,可能是工作、身份、地位、房子、车子,甚至孩子读什么学校……
可我们心灵与精神的田地,又有谁来真正看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