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郊外,矗立着终南山……

正值初冬,还未下雪,但寒风凛冽。山下有一户人家,主人是位年过半旬的老人,因长年进山伐薪烧炭卖炭,人们都叫他卖炭翁。这天,卖炭翁早起进山砍柴。天气越来越冷,如果他没有提前把冬天所需的银子赚好,全家人就要挨饿受冻。

卖炭翁来到山上,开始砍树烧炭。

转眼,日出东升,此时卖炭翁早已汗流浃背,尽管是冬天,但他衣着单薄。木头在窑洞里烧着的时候,卖炭翁蹲坐在窑洞旁,期盼木头快点成炭。

过了一会儿,卖炭翁有些口干。他来到附近的小溪,直接就着溪水喝了起来。一低头,只见原本干净的脸,已布满了灰点、黑点,浑身上下满是灰尘。再细看,两鬓早已花白。他不禁自叹,等卖了炭,就得管吃穿了。可大雪还未至,炭的价格太低,希望能再冷一些,这样炭就好卖了!

晚上,风越发猖狂,卖炭翁一家早早睡下了。第二天,发现屋外的雪已有一尺多高。卖炭翁很开心。早早驾着牛车拉着炭进城了。

中午,他在泥路旁歇息。不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难道是要来买炭的?卖炭翁看到两个人各骑着马,是宫里的使者和他的随从。卖炭翁便问:“不知道二位爷有什么事?”只见使者拿出黄色的文书,傲慢的让卖炭翁把炭运到宫里去。一牛车炭火有千余斤,宫里的人只用半匹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就算是一车炭的赏钱!老翁只能痛哭。

白居易创作《卖炭翁》时,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中唐时期,宦官专权,皇宫所需的物品的采购权被宦官抓了去,他们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公开的掠夺。白居易以诗为谏,希望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朴实的叙述、描写,成功塑造了卖炭老人的艰辛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不加修饰的肖像描写,使人眼前立刻呈现出他辛勤劳作的画面:长期烟熏火烤使“满面”变成了“烟火色”,终日与木炭打交道使十指“乌黑”,而“两鬓苍苍”又尽现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的辛劳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能勉强度日。这两句展现了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的唯一希望,是全诗的诗眼。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衣着单薄,理应希望天气暖和,但又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依靠,所以又希望天气寒冷,让炭卖个好价钱。这种复杂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他悲惨的生活境遇。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有表现力,更能激起读者对“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诗人连用五个动词,“把”“称”“回”“叱”“牵”,这一连串的动作,使年迈的卖炭翁没有选择的余地,宫使凶残掠夺的可憎面目暴露无遗。对比之下,卖炭翁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

这首诗多处运用反衬。“衣正单”却“愿天寒”,“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矛盾中反衬出劳动者的艰辛,反衬出“宫市”的残酷。前面极力表现卖炭翁的希望,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落空的悲愤。

这首诗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而是通过卖炭翁的身世、磨难讲述了一个悲剧,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