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蚀丸价格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3010.html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的“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和《都人士》中的“彼都人士,台笠缁撮”之“台”,今之文字工具书和《诗经》释本的注释有两种:古代多解释为莎草,现代多解释为薹草。

莎草说和薹草说的根据应都是同一古籍。《尔雅·释草》:“臺,夫须。”东汉郑玄《〈毛诗传〉笺》:“薹,夫须也。都人之士,以薹皮为笠,缁布为冠。”

莎草说。古人所说的薹,夫须,按三国(吴)学者陆玑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解释,是指莎草。陆玑《毛诗花鸟鱼虫草木疏》:“台,夫须。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都人士》云‘台笠缁撮’,或云薹草有皮,坚细滑致,可为簦笠,南山多有。”《本草纲目》释名说,莎草(香附子)又名水莎(《图经》)、侯莎(《尔雅》)、夫须(《别录》)等。时珍曰︰“《别录》只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如孝子衰衣之状,故又从苔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也就是说,《诗经》所说的薹,《尔雅·释草》、《〈毛诗传〉笺》所说的夫须,莎草,都是指今之植物学中的莎草科莎草属的“香附子”。

香附子,多年生草本,茎叶似水莎草,但杆稍细弱,高15-95厘米,锐三稜形,叶短于稈。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省区均产。医药本草中的“香附子”,是指其膨大椭圆形根茎,具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莎草,是指莎草科水莎草属的水莎草。水莎草比香附子高大粗壮,也较香附子更为多见,古人所说能编笠、蓑的“莎草”,应该也包括水莎草。

香附子和水莎草的叶子稀疏,也较短,韧性一般,肯定不能编斗笠;茎皮虽然光滑,但是三棱形,干后较硬,如果用来编席子、斗笠之类尚可,但编蓑衣肯定不行。也就是说,“南山有台,和“台笠缁撮”之“台”不一定是香附子和水莎草。

薹草说。如,《辞海》:“植物名。别称弯嘴薹草、薹草。多年生草本,茎丛生,扁三棱形,叶片带状,质硬。茎叶供制蓑和笠用。”《汉语大字典》:“薹草。薹草属植物的泛称;特指该属的一种——弯囊薹草。”如《诗经今译今注》(杨任之著):“又名夫须。沼池台草,莎草科,多年生草本。茎叶为编席织蓑衣的材料。”网上解释:“薹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扁三棱形,叶子很长,花穗浅绿褐色,生长在沼泽、水田里,叶子可用来制蓑衣或斗笠。”等。

《辞海》、《汉语大字典》、《诗经今译今注》所说的弯嘴薹草、弯囊薹草、沼池薹草、薹草,都是指现代植物学中的莎草科薹草属植物皱果薹草。皱果薹草别名弯嘴薹草、弯囊薹草、湿地薹草等。秆锐三棱形,高40-80厘米,条形叶几等长于秆。生于潮湿地,沟边或沼泽地。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这种薹草虽然叶子较长,但并不光滑,似乎不适合编制斗笠和蓑衣。也没听说用这种薹草编制雨具的。南方那种可以编制蓑衣的“蓑衣草”,是禾本科植物。再者,皱果薹草的产地也比较狭窄。

那么,那种被称为“夫须”的“台”会是什么呢?

我想到了小时候我们用来编“髯口”(胡须)、小笼子等玩具用的“胡子草”——正名灯心草。灯心草是灯心草科灯芯草属多年生草本,茎丛生,直立,圆柱型,淡绿色,高达90厘米或更高。茎内充满白色的髓心,古时常作灯心之用,故名。茎的顶端(苞片)为粗针状。叶用全部为低出叶,叶片退化为刺芒状,不显。灯芯草的茎皮上虽有细纵条纹,但手感比较光滑,虽然挺直,但柔软而有韧性,《中国植物志》说其茎皮纤维可作编织和造纸原料。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河边、池旁、水沟,稻田旁、草地及沼泽湿处,山地的湿滩、山沟边、水湾边也产。《尔雅·释草》和郑玄《〈毛诗传〉笺》所说的“臺,夫须”,应该指的是这种植物。陆玑《毛诗花鸟鱼虫草木疏》说夫须是莎草,李时珍说“莎”字“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如孝子衰衣之状,故又从苔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只是想当然的牵强附会而已。说“夫须”像是男人的胡须似乎更确切。灯芯草的样子本身就像倒垂的胡子。

还有一种与灯心草同属近缘的野灯心草。野灯心草的形态和灯心草极相似,出产地区也相同。只是植株较灯芯草稍细稍矮,茎上的纵沟槽较深,内外花被片、雄蕊的长短不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