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隐士,总是有一种羡慕与崇敬,总觉得他们的生活过得恣意张扬。倚松烹茶,对月饮酒;采菊东篱,仰观南山;流觞曲水,临流赋诗……
只有素质很高、学问渊博的人,不在朝做官,在山林或是城市等地隐居起来,才可称为隐士吧?一般的每天上山打柴的樵夫不能称隐士。中国古代的隐士分为三种,一种是全隐的,如庄子;另外一种是先官后隐的,如陶渊明;第三种应该是半官半隐的,如司马相如。
中国古代是个极力崇尚建功立业的社会,能够考取功名,效力庙堂,是绝大多数士子深深向往,并愿意终身拼搏。炒了皇帝鱿鱼的隐士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他当官当得好好的,为什么辞官归隐?
这和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魏晋本就处于儒教、道教、佛教、玄学互争地盘的思想活跃期。渊明所处之东晋,已是玄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进入“佛学时期”,即呈现为玄学、佛教、道教与儒教混合交融的形势。然而其前期的种种印痕,却也遗留下来,诸如讲究任情放纵,诸如名士风流,诸如玄言清谈等等,都对陶渊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他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了帮助。
翻开陶渊明的一生担任的职务,有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县令是厌恶当时浊乱的政治环境,在官场吃了苦头而豁然醒悟的吧。“陶县长”说:没有‘五斗米’,日子是苦了点,但我挣脱了‘樊笼’,把自由留了自己。
于是乎,他成为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归去来兮辞》堪称魏晋第一文章;
他的《五柳先生传》开创了文学纪传体先河;
他描写的“桃花源”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
他赠与后世极为厚重的礼物:他揭示了一条通向自我的道路,书写了作为“人”的尊严与高贵;
他自己走在这条道路上,走到了终点,留给文学史一个悠然、高大的背影,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
他告诉我们,成为自己是艰难的,需要时时坚守本心;
他还告诉我们,要直面生活的苦难,“诗意的栖居”不是高高跃起,挣脱大地的引力,而是在人生的艰难困苦中突围,“向死而生”,从中悟取生活的美的真谛,发现并珍惜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