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星,亮晶晶,小朋友们像星星……”,稚嫩的童声,美丽的歌谣,在小许时间的丢失之后,不是仿佛,而是真的,以成为昨天的故事。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在撤校并校政策之有力引导下,随着孩子们的离去,随着孩子们一同离去的青年父母们,经不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租房,买房,在一刹那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把年轻人摇晃的心,就紧紧地吸附在了一起。
县城能不能拥有一套房子,已不是农村人茶余饭后攀谈的淡话了,已经上升为衡量一个未婚家庭和已婚家庭,能否和谐的必要之条件了。
不要说本就生活硬件差的农村来说,就连生活硬件稍微好一点的镇上,“你家在县城买房了吗?”也成为一个家庭荣光与否的大众评判标准了!
房子,精确点说,是小区房,不再是过去大中城市人的独有生活象征。经过几年,左右各方权力和商业的共同努力及操作,农村人,由其以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像打开了某种藩多拉效应一样,有条件买,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以成为一种心理共识与社会效应。由其经过多年计划生育和以子为贵封建传宗思想的不懈努力,造成女性资源处于一个相对短缺的社会压力下,很多农村正处于谈婚年龄的男性家庭,为了性与繁衍这俩美好的东西,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断链,已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思想基础,来与占绝对所有权的女方讨价还价。当房子被作为各方都想在最短时间内拥有的商品来说,其社会地位的高高在上,也就不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了。房子,在教育和婚姻的主力作用下,能成为左右一个时代而特有的特殊商品存在,并被成为老少农村人的共同急需梦有,不能不说是正在转型道路上前行的农村人没有想到的。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农村人在经过和谐的休养生息之间,在相对宽松的生产生活政策环境下,积累了一定的家庭财富,消费力的提升,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
有人说,如果不是小区房像吸血一样的高速吸钱法,农村人现有的消费力肯定不是现在的现象与规模。
昨天在某村上,碰上一位五十岁左右正要上地的大姐。大姐跟村人借五十元,想买一点日常生活用品。因为熟了的缘故,我问大姐道:“姐,是不是买房把钱都花光了?”
大姐半笑半不笑的回到:“你说有钱没钱,前年娶媳妇花了二十万,去年买房不说房贷,又花了将近三十万,孩子们又挣不了多少钱,省吃俭用攒了俩钱,都花的蹋底了!”
像大姐一样的情况,通过我的了解,在方圆二十里地的村上,已是很普通的家庭“琐事”了。
房子是有了,成婚论嫁的孩子们是笑了,而已有五十的农村父母们,青春已不再拥有,面对一身的债务与毫无保障的经济来源,可供选择的道路,又有谁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于是,只能压榨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在贫脊的土地里寻找着希望中的丰收景象,来完成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梦想。
房子,据度娘解释,是住人或存放东西的建筑物。是家庭的基体,是人类生存的寄托,在这里人们可以避开外界一切干扰,和自己的亲人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自人类诞生以来,至人类进化到知道建造房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能房子能被今天的时空高高举起,成为左右人生活必要条件之重要程度,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行为进步。
我之生来贫穷,由于读书不努力,在与功名和身价一笑而过之后,在谈婚论嫁的年龄时,由于家里穷穷,房屋贫瘠,曾多次遭到女性及女性家人的嘲笑与婉拒,不是妻子的“瞎眼”,差点被编入光棍大军,垒了茅墙。可谓深感房子的威力。
成家以后,能早日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房子,是妻子的梦想,也是我之夙愿。经过自我努力和上天的眷顾,终于梦有所圆,心有所安。然而,当面对人人为在县城或更高一级城里,而拥有一套小区房而欢欣鼓舞,而扬眉吐气,而夸夸其谈的时候。面对来之不易的小镇之屋,面对千年小镇的冷寂与凋落,我依旧显得是那么的落伍!不知何年?才能为自己再拥有一套小区房,而在妻子面前卖一个萌,撒一回娇,也好与众乐乐!
谈酒之间得闻,相隔十五里地县府某开盘房价已在五千左右的价位。一酒友说,真他奶奶的球逼气,鸿升商城开盘时,买上一套来,不是挣了钱了,现在孩子快到娶媳妇的年龄了,也不知道要弄成个什球样……
老王说,你就是个四六没一河,你再不买,背就驼了。
真的是再不买,背就驼了,驼了的何止他一个,他不过是正在往驼背的路上走,而很多人,为了房,已经驼得直不起来了。
儿时读陶元明的《饮酒》,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望着城市里一排又一排与天相齐的崛起高楼,看着三句话不离小区房的善男信女,我闲暇之余,总喜欢徒步在家乡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望着远方的山峰,望着蓝蓝的天空,闻着四季分明的山野芬芳……。常常想起远在长治的老马总喜欢调侃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由于追风,穷得只剩下裤裆里的那点东西了,要不是三角裤衩的遮挡,早它妈的与原始人并驾齐驱了。”我也是这个社会下的一员,也许有一天,象众多无奈的人一样,甚至还不如他们的运动轨迹,不是追风,而是被生活,连裤裆里的三角裤衩也被生活扯得一片粉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