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三/采菊东篱下

——例解“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之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房子建在众人聚居的环境,但从来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为何如此清静淡泊,因为心灵致远住地自偏。

东篱下采撷一捧清新的菊,悠然间忽见一座南面的山。

暮雾氤氲景色这边独好,群鸟飞翔与我一同回还。

这其中有人生的真谛,想说清但忘记了语言。

  王国维将这首古风定为“无我之境”的诗。

其实有“我”。谁采菊?谁见南山?当然是陶诗人。

但陶诗人完全忘记了自我,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人的成功,有一个世俗的标准,那就是:车马喧。达官贵人纷纷上你的家门来拜访,门庭若市——这就意味着荣耀、权威、影响力。陶诗人当然有这个可能,如果他也能放下清高的姿态,肯屈尊地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很累很累,很烦很烦,他决然放弃了。

他有诗,还有远方——心灵的远方。

他要诗意地栖居,与一朵有思想的秋菊握手,与一座有灵犀的南山晤会。

整日整日都是如此,沉浸于大自然的风景之中,不知日之将暮。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实在是低调的奢华。想想都觉得太美,但要我们也去做一做,可能我们心灵的功力还不够——这就是俗人与诗人的差距。

诗人总是飞翔的,俗人总是匍匐的。

人生的真谛在于闲适,这个道理很难让俗人明白,陶诗人很想将这个道理说个明明白白,但他却失语了,不知道如何讲清这个玄妙的体验和道理。那就只有心领神会了,这太玄奥了。

很显然,这首诗始终都有“我”,但王国维为什么将其定为“无我之境”的范例呢?因为王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人只有灭绝欲念,才可得到最高的解脱。“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故“优美”。“静”,就是心灵宁静,就是挣脱了世俗利害樊笼后的宁静——心远地自偏。全然不见喜怒哀乐之色,极淡,淡极,极至于空无,“我”不见了,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因为没有显性的强烈的主观抒情,所以此首诗显得“优美”。“我”并没有显性地成为抒情的主体,“我”与南山、秋菊、飞鸟等一样,都是客体。主体抒情在诗歌形式上的缺席,使得整首诗都是以景语言说。景语幽婉,情语深藏。

知识卡片

(1)庐,简陋的房屋。

(2)古风: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对它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此类推。

(3)叔本华: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Schopenhauer,年2月22日-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所开创的唯意志主义及生命哲学学派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深。叔本华不同于他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并认为它是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且将其确定为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人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叔本华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与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这一个观点与佛教非常相似)。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啓发了日后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人间词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