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九岁能诗文,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王维博学多才,不仅文学卓著,而且精通音律,擅弹琵琶。又擅长绘画,是我国水墨渲染写意画的开山始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和孟浩然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号称“王孟诗派”。他笃信佛教,所作多含禅理,人称“诗佛”,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盛唐诗坛成三足鼎立之势。开元二十八年(),当时的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奉旨外出岭南选拔官员。第二年春天,从岭南返回长安,隐居终南山所作。描写了终南山雄伟高大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边,古代隐士的隐居之所。太乙:即太白峰,终南山的主峰,又称太一、太白,有时也用作终南山的别称。天都:天帝的居所,这里指天空。海隅:海边。霭:雾气。分野:古代用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来区分地上的边界,一一对应,叫“分野”。壑:山谷。殊:不同。“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就写终南山的高峻之势,主峰太乙峰高耸入云,接近天帝居住的天庭。而且山峰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直到海边。这两句有夸张的成分,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以仰视和远望的视角,表现出终南山的高峻和广阔。先不注重细节,而是从大处落笔,从主峰落笔。就好比绘画布局一样,先用粗略的笔墨勾勒出终南山的轮廓,气势磅礴而又浑然天成。刘勰《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望着终南山,心中自然生出一种敬畏感,一种崇拜感,这也是诗人广阔胸襟的体现,正如曹雪芹《红楼梦》里营造大观园时说“非胸中有大丘壑者不能道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颔联在刚刚的总体印象的基础上,从近景的角度,描写登山时候的具体景物。诗人穿行在终南山的山林间,回头看去,一朵朵白云逐渐闭合。刚刚望去还是浓厚的雾气,走到眼前却不知不觉消失了。这两句可谓是登山者最切身的体会,但是古代的诗人很少写得出来。华仔也喜欢登山,每当登到很高的地方,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山间,仿佛置身一幅优美的水墨画之中。想必爱好登山的读者朋友也会深有同感。这里的“回望”,华仔觉得可能含有“俯视”的感觉,因为这样才更能符合“近天都”的高度。寇准《登华山》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也是这个意思。“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是写终南山的地域广阔以及光线的昏暗变化。中锋的两边,对应二十八星宿的分野也发生了变化,各个山谷之间的明暗也不尽相同。从天文、气象等角度侧面表现了终南山的广阔、深远。古代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对天文地理了如指掌,比如《诗经·豳风·七月》就有相当多在古代是常识今天却很深奥的知识。他们的生活就和整个自然、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写诗也能和宇宙自然相融合。华仔觉得,现代科技发达,人们借助电子设备计时和导航,已经不会观察天文地理了。虽然生活便利了很多,但是人的生活从宇宙自然剥离出来,变得孤立。反而没有那么“天人合一”,也少了一些浪漫主义了。“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最后两句写日暮时分,要住宿休息,于是隔着河水问砍柴的樵夫。终南山很大,一天根本游览不完,所以要住宿,方便第二天继续游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否则他就不会住宿,而是原路返回了。隔着水问樵夫,说明终南山人迹稀少,环境幽静。我们可以想象,在山中的小溪边,诗人听见对面砍柴的声音,隔空对话的场景。夜幕逐渐降临,想必诗人也累了,带的干粮也吃得差不多了吧。说不定樵夫会和诗人一路同行,期间又有愉快的交流呢?终南山高耸入云直通仙界,远离人间群山起伏连绵一直延伸到遥远的海边回头望去白云遮挡住了我的视线向前看去青色的雾霭也消失不见星宿的分野在那中峰换了界限阴晴的气候随着山谷各自呈现天色已晚有位樵夫正在对岸唉,对面砍柴的大哥请问哪里有住宿的茅店这首诗是王维的山水杰作,意向雄奇,境界阔大。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描写了终南山的美景。从主峰太乙峰起笔,总览全篇,从垂直角度和水平角度描写终南山的高大和广阔。然后采取身临其境、移步换景的手法,用“分野”、“阴晴”的变化,“白云”、“青霭”的有无,从远近、虚实、天文、气象等各个角度继续渲染终南山的雄伟壮阔,有极强的空间感、流动感。最后诗人显然还意犹未尽,但天色已晚,准备先暂且住下,明日继续游览。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之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