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对终南山的雄伟,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行目远,深严邃谷不可探究,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终南山有两条古道: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进贡杨贵妃的荔枝,取道西乡驿,不三日即到长安,因此这条道也名荔子路。二是武关道,是西安经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关归”,走的即是此道。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
据说姜子牙在辅佐文王之前便是一名隐士,而他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终南山,年过花甲才出山,文王去世后又辅佐武王建立了霸业,被封为了诸侯。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先隐居商山,被称为“商山四皓”,这四人的名气极大,就连打下的天下的刘邦去请他们出山也遭到了拒绝。
商山四皓值得一提的是商山四皓最终被刘邦的儿子暂时请出了山,刘邦见有这四人辅佐太子,最终放弃了废除太子的想法,而商山四皓帮了太子的这个忙后,最终再次隐居,而他们这次隐居的正是终南山。有意思的是请商山四皓出山的主意正是“汉初三杰”的张良给皇后吕后出的主意,张良聪明异常,深知刘邦为人,张良功成身退“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
唐朝有一位非常出名的道士叫马承祯,朝廷曾多次召他入仕,但他对官场实在没有兴趣,一再请求回到天台山归隐,而但是有一个叫卢藏的官员对此很不解,道:“你想要隐居,较近的终南山不是个好地方吗?为何偏要抛那么远?”而马承祯的回答或许能解开终南山为何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南山对他来说只是那些醉心功名人的一个跳板而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由来。
终南捷径确实如他所言,古代有些想入仕之人没得到重用时都会大多会选择归隐先制造一种“高深莫测”的形象,而朝廷非常喜欢在终南山这种地方寻找高人重用,终南山因此也颇受一些“身隐心不隐”的“假隐”钟爱的地方。
不过这只是终南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对于真心归隐的人来说,终南山乃是天下第一福地,这里风景秀丽,自然风景奇特,药材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这里乃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灿烂的文化传承这些才是历来人们都爱隐居终南山的最主要原因。
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正是因为终南山的这些特点,使得终南山历代多有隐士。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人来到终南山修行,在云中,在林下,于尘嚣外,耕半亩菜地,守几株果树,求余生安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