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渊明,我们最先联想到的可能是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历史上首位田园诗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淡泊名利的情怀,但是这种淡薄名利的情怀也许又是出于对现世的无奈,被迫做出的选择吧。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年到南朝宋这个时期。这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中,让当时很多文人墨客,为了躲避乱世的纠纷,把精力放在了老庄学说的研习之中,用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来抚慰自己在现实中屡受创伤的心灵。
而陶渊明是一个例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告诉当时逃避现实的世人们,现实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世界,从他写下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幽兰生前情,含薰待清风。”都可以看出,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不比李白,苏轼等大文豪低。而陶渊明更受推崇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陶渊明也算是出身名门,他的祖上是东晋时期的大司马陶侃,祖父曾任职太守,不过到了陶渊明这一代,陶家的家境已然没落了,在陶渊明的父亲去世之后,家道衰落,幼年时期的陶渊明生活的非常清贫的。
东晋时期的社会风貌
但是这并没有让陶渊明羡慕士绅,官僚们的奢华生活,反而从小就向往山野田园生活,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陶渊明从小便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在魏晋时期,也是老庄思想最为盛行的一个年代,陶渊明也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而道家思想倡导的是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这或许对之后的陶渊明选择隐居的田园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可惜向往田园生活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俗世所困扰,他为了谋生也只能入仕为官,但是由于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统治阶层互相倾轧,出生于没落官宦家庭的陶渊明,根本就不可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甚至是实现更加远大的理想抱负。
陶渊明入仕时已经29岁了,他先后担任的都是如江州祭酒一类的小官,他投奔了刘裕,此时的刘裕,担任镇军将军,不过在追随刘裕之后,陶渊明更是深切的感受到了心中的矛盾。他心里也想在官场上一展宏图,可是另一方面却仍然向往着田园生活,刘裕称帝之后,不但没有改变世道,政治一样的黑暗,陶渊明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因为获罪被杀,这才让陶渊明突然惊醒,于是他便辞官回家,再次开始了田园生活。
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陶渊明想要隐居起来,但是他始终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所以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再次入仕去担任彭泽令。这次当官陶渊明仍然没能坚持太久。一天县吏告诉陶渊明,上级的官员要下来巡查,让陶渊明好好招待,这本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陶渊明一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就此永远的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在魏晋时期,有人服用五石散麻痹自己,而陶渊明则用美酒来麻痹自己,陶渊明彻底的过上了归隐田园的生活,这时他已经41岁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也的确享受了一段长达三四年颇有乐趣的田园生活。但是在不久之后一场大火,将其所有家财全部烧毁,自此之后陶渊明便只能在亲朋好友的接济之下生活。从他晚年的诗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中,我们更是能看到陶渊明处境的艰难,经常忍饥挨饿,贫病交加,最后直到淡然离世。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也遭遇了困境
陶渊明的入仕和隐退中,我们总会习惯性的结合东晋时期的社会环境,来考虑左右陶渊明做出抉择的因素,当时的很多社会名士,也通过隐居的方式来逃避现状。而影响陶渊明的不只是外来的因素,还有一些内因的影响,陶渊明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熏陶,这也导致了他在选择入仕和进行田园隐居时的矛盾。
我们看陶渊明一生之中,入仕到隐退经历,也能得到一些线索,陶渊明一直在追求心灵上的慰藉和自由,寻求一种闲适优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而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谋权篡位,战乱不断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很容易促使名士的隐退行为,所以东晋文人们,很多人都十分的羡慕隐居生活,这其实也是有一种逃脱乱世迫害的自保心理。
陶渊明的几次入仕,在他的诗作中也说得很清楚,只是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入仕为官,赚取维持生活的薪俸,如果不是为了生活他根本就不愿意入仕为官,甚至更不愿意去违心的奉迎上司,和官宦阶级同流合污。也正是在这种十分矛盾的心理之中,陶渊明最终还是选择了辞官隐退。
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
我们回看陶渊明留下的诗作,在其中我们既能感受到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也能看到他希望实现抱负,以求名垂青史的愿望。但是这两者之间是矛盾,所以最后化生出了一种超脱的顺其自然的理想。我们今天谈来,总是会把隐士这个群体捧得非常高,认为他们是超脱了人类社会的一个群体,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任何群体,是无法脱离现实社会单独存在的,隐士的本质仍然是人,而作为一个人,则难以从自我矛盾中得到解脱的。
所以即便我们来看陶渊明,他始终没有逃脱生存,名利的双重矛盾,为了生存,不得不入世,而入世了,不追逐名利,不奉承上司,只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所以陶渊明也一次次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因此追求精神上的超脱,或者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事实上都无法彻底解决陶渊明所面对的问题。而这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看似消极的处世态度,那就是顺其自然的应对之策。“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身体会消失,精神也会幻灭,而千百年之后,留下来的只剩下一个空名。
陶渊明追寻精神上的超脱,这也是一种寻求出路的选择
陶渊明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也逐渐成熟,从世俗化,理想化的追求,超脱到了精神世界的追求。所以陶渊明的状态到最后,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世俗生活,对于名利的抛弃。而同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不是东晋时期的那个乱世,而是唐宋时期的盛世阶段,在那个适合名士,名臣生存的时代,那么陶渊明或许将会经历一段辉煌的官宦仕途。到了年老辞官归乡,买几亩良田,盖几间草舍,在那里去安放自己的心灵。
但是他生在东晋时期,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局之下,陶渊明这一类人,只能选择逃离他不可能逃离的这个社会,这也就造成了陶渊明郁郁而终的悲剧结局。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们这些生活在世俗世界里的人,谁的心里又不羡慕,不向往陶渊明呢?不过又有几个人在经历了世俗的磨砺之后,在饱受生活中各种挫折的考验后,又能真正像陶渊明这样能放得下呢?
陶渊明顺应自然,追寻本性,桃花源在他的心中
陶渊明也正是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放下了,彻底的归隐田园,回归到顺应自然的本性之中,去寻求自己人生最初的理想。悠然见南山,或许未见南山,只有那几亩薄田,几间草舍,采菊东篱下,这种诗意的田园生活,让陶渊明在悠然隐居之处,寻找到了他心中真正的桃花源。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