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s://m.39.net/pf/a_5972921.html

苏轼对陶渊明的崇拜是发自于内心的,他不仅模仿陶渊明的诗词风格,经常写诗与陶渊明的诗作相和,更是认为自己就是陶渊明的转世。

自从苏轼到密州任太守后,他的诗词风格有了极大的转变,不单是诗词意境和风格上有了鲜明的个性,其文字寓意也有了深刻的政治内涵,同时诗词的字里行间还富含人生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这个时期苏轼所创作的田园诗也开始有了质的转变,他往往通过简练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田园风光,却将个人思想和情感表现得出神入化,以至于他后来的田园诗常被世人拿来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提并论。

在密州时期,苏轼创作的田园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斋》: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褰衣竹风下,穆然濯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

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西斋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的官邸,地处西园内。苏轼当年十分喜欢这个园子,写了好几首关于西园的诗词。他在园子里种菜、养鱼,还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酿酒坊,俨然过起了田园生活。《西斋》一诗正是描写他在西园中漫步的场景。

乍一看,这首诗写得平平无奇,而且作者的情感郁郁寡欢,内容十分消极,它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又怎么能和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提并论呢?我们就此来聊一聊。

一、言辞简洁朴实,描写细致深刻

苏轼的这首《西斋》诗中所有的词语都非常平凡朴实,而且句式也十分简单,没有拗口难懂的词句,这正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淳朴风格。

田园诗之所以冠以“田园”二字就是要接地气,要与普通群众的生活和习惯相匹配。因此,陶渊明不仅过着与普通农民一般无二的田园生活,连他的诗歌格调也尽量与朴实无华的乡间生活相对接。如他的组诗《归园田居》中这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将陶渊明在南山下种豆的劳作场景和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但他的言辞没有一丝一毫的浮夸,正如他种豆的情景一般平淡而安静,质朴的文字让人读来仿佛亲临菜园一般。同时,陶渊明的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他描写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草盛苗稀”、“道狭木长”、“夕露沾衣”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如此生动,倘若没有亲身经历并经过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很难将田园生活写得如此到位的。

苏轼的《西斋》恰好具备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这个特点,全诗的言辞和句式简单易懂,情感直白明了,十分接地气。同时,《西斋》中对“榴花桑枣”、“鸣鸠困立”、“黄鸟圆吭”等细节的生动刻画,也体现出苏轼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在平凡中打动人心。

二、表面寓情于景,内涵深刻沉重

苏轼的《西斋》表面上所传达的情感非常浅显,表现了一个患病的老者,内心充满忧虑,即使看到西园里春光明媚,却仍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

然而,苏轼这首诗果真就只是因为自己的病痛而焦虑吗?显然不是,他不过是借这个由头来批评当时社会上的沉疴顽疾。

当时朝廷重用王安石强推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内部的矛盾,但给普罗大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密州这个地方,自然条件本来就不好,再遭受新法的苛政,人民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身为地方父母官的苏轼,虽然想了不少办法减轻群众的生活压力,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于是,他内心是焦虑且惶恐不安的。

苏轼通过对灿烂春光细致地描述,用温暖而美好的外部环境反衬出自己内心的那种寒冷而抑郁的情绪,他心中美好的愿望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使得读者更能清晰地明白他内心的绝望与悲凄。

苏轼的这种表现手法与陶渊明诗作如出一辙,如陶渊明在组诗《饮酒》中的一首: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陶渊明这首诗表面在描述自己少年时壮志未酬,老了仍一事无成,从而表达了自己悲哀和落寞的心情。这首诗让人对陶渊明有种怀才不遇的错觉,但观其一生,大部分时候是他自己不愿与社会同流合污,终生决意抱穷守节。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是他再一次对现实社会黑暗的痛批,再次向世人明确了自己的心志。

三、开启人生思考,富含生活哲理

从密州开始,苏轼的诗词逐渐增加了对人生的思考,言语间渐渐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让人读来更是回味无穷,值得反复推敲,这与他熟读陶渊明诗不无关系。

苏轼十分爱读陶渊明的诗,但陶渊明传世的诗文不过一百四十来篇,实在不多。因此,苏轼每读一篇都十分珍惜,而且不忍心读快了,生怕读完了就没有好的诗文供他消遣了。他曾说:“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也就是说,每当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读陶渊明的诗文来振奋精神,而且只读一篇,不舍得多读。

苏轼更加喜欢和陶渊明的诗,他一生留下的和陶诗就有篇。苏轼的这些诗除了研习陶渊明的文风,追随他的情怀,更是临摹他的人生感悟。

陶渊明的诗处处充满了哲理,让人读来感觉妙不可言,如他的组诗《饮酒》中这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被世人追捧为陶渊明诗歌“意象”的顶峰,上升到了“本我”与“超我”的哲学理论层次,已经脱离了一个普通文人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西斋》虽然不是和陶诗,却与陶渊明诗歌一样有着让人值得反复品味的哲理。如诗中“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一句就是作者的思想在物化和意象中来回穿梭,也是本我和超我的一种迭代。

当然这首《西斋》并不是苏轼哲理诗的最佳代表,但从这首诗开始,苏轼的诗词越来越富有哲学思想,越来越值得读者反复品鉴和研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