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苏轼终其一生,都对人生的无常有着莫名的敏感体悟。早在二十四岁,他就写下著名的诗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倘说此诗为一古稀老叟所作,恐怕也没有人怀疑吧。如此沧桑的感触,仿佛此人已历经许多苦难,回首往昔漂泊岁月时,慨叹人生的飘渺无定。

难得的是,苏轼既有治国安民的济世之志,又不慕名利,淡泊超尘。许多文人前半生汲汲于名利,一朝遭贬,始悟布衣田园之趣;而身为一方太守的苏轼,他的人生已然达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境界。这种心态在《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能都明显看出: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代: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此词作于公元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离杭时送给参寥。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他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交往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只有超凡脱俗,淡泊宁静。“自首忘机”。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苏轼晚年虽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但其超脱世俗、看破红尘,远远超越了陶渊明。他在政治上为国为民,在生活上与民同乐,在心灵中保持淡雅,实在是千古流芳。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既无须归隐,也无法看破,做一个“真我”却也不枉来人世一遭。爱我之所爱,好我之所好,不违纪,不违法,不损公,不害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样,让人生得以安逸,让自我得以平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