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都知道李白、杜甫等人,佳作无数,流传甚广。但有的诗词,未必都是大诗人所写,而大诗人也不能穷尽所有的名句。有些诗人,未必都很知名,但能够以一首、一联甚至一句诗而留名青史。

今天说的这两句:早从仙佛参真谛,且向渔樵伴此身。作者是一位清代诗人,名字叫陈药洲。陈药洲在历史上并不知名,但他的一位朋友却很有名气,就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陈药洲的老丈人,曾经是袁枚的主考官。在一次聚会后,陈药洲感慨袁枚隐居不仕的洒脱,而自己身在官场杂务缠身而又不得志,因此写了一首诗,其中就有这两句。

袁枚

这两句诗,道尽了古代许多不得志文人的郁闷和理想。经过多年的游宦生涯,平生抱负不得施展,能够寄情其中的,莫过于最为平淡的生活。找个地方,种种地,打打渔,念念经,拜拜佛。什么家国大事,儿女情长,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一番红尘。遍观历史,的确有很多的名人,最终都归宿于此。

最典型的,比如陶渊明。年少时想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经历一番挫折,感到官场不适合自己,平生抱负根本无法施展,才认识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有王维。绝对的一代少年英才,诗书乐画无所不精,还是状元出身,誉满天下,连苏东坡都佩服,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是,经历了政局动荡和安史之乱,当过“伪军”的王维,总归是一心向佛,纵是朝廷给了一官半职,也是半官半隐。“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再如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的忘年交,李白羡慕他,曾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的风流,正是其隐居不仕、逍遥自在。但其实,这只是孟浩然没有办法。虽然才名在外,想有所作为,无奈出身贫寒,没有门路,不得已而寄情山水。否则,孟浩然又为什么要认识那么多的达官贵人呢?

早从仙佛参真谛,且向渔樵伴此身。古代很多人不能施展抱负,难免心情沮丧、态度消极,萌生隐世之念。这一联残句,不啻为最经典的概括。纵观历史,感觉无出其右的。可惜全诗已无,恐怕不经历一番大彻大悟之人,难以续上。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