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渊明,通常会第一时间想起《桃花源记》和他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隐逸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作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李白、杜甫、白易居无不是他的迷弟。
陶渊明的诗厉害之处,在于他把诗与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发自内心地拥抱自然,回归自然,读他的诗你会自然而然地闻到泥土和花草的清香,忘记俗世的纷扰。他的内心境界也成为了许多文人心目中的桃花源。
从今天要读的这首杜牧的诗里,也可以看出小杜对陶渊明的崇拜和向往之情。
江上逢友人_百度汉语
杜牧(唐)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裴回。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
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裴回。”作者在江上见到了久未见面的故人,人生能有几回重逢呢?既然碰上了,当然停下船来共饮一杯,在江岸上一起走走,叙叙旧,说说这许多年来各自经历的沧桑,也许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日再重逢了。“裴回”是徘徊,留恋的意思。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这两句是写江边景物,同时寓情于景。傍晚时分,在远处村庄和三峡壮丽景色的交界处,升起了几片乌云。此时三峡各处的江水开始汇集在一起,涨潮了。奔腾的潮水裹挟着冷冷的雨水扑面而来。
“暮云”渲染了氛围,将诗人心中的愁苦压抑轻轻带出。“潮”字生动地描写出作者与老友重逢后的感慨,许多年来压抑在心中的愁苦如潮水般涌出,光阴似水,人生聚散无常,愁苦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寒”字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幻,又带出了内心的苦闷。“寒雨”和上文的“暮雨”前后呼应,将诗人的愁苦情绪渲染到极致。
“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第三联承接前两联,作了转折。人生各种苦,还是需要有希望来做支持。作者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和司马相如一样写出能流传千古,辞藻华丽,气势宏大的作品。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如殷浩一样,碰到有识之士来欣赏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为国效力的理想能得以实现,让人生变得有价值。
殷浩是东晋时期颇有名气的大臣,将领,有人把他比作诸葛亮、管仲那样的贤才。曾隐居十年,当时有权的几位大臣都曾征召他入朝,皆推辞。后与司马昱多次书信往来,感受到其才略和真诚,方才受召入朝效命。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这是诗人想象中为自己安排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否能最终实现理想,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天,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将一生所经历过的风雨苦楚都拋之脑后,经历过风霜之后的释然,会令心境更加平和淡泊,从此逍遥于山水之间。
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归隐,过上与世无争,自然随性的生活,这当然是一种极好的境界,然而大多数人受凡尘俗世的种种羁绊,却身不由已。那么只能在心中修篱种菊,相信“心远地自偏”,或能大隐隐于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