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另类解读:第10期。)
(文·张凡)
一个喜欢读诗词的人,心中必然藏着灵慧之根,那是人生中的一点光亮,不会被尘埃封锁,不会被岁月掩埋。就如同千年之前的陶渊明一样,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够保持一颗清净的内心。而最能体现这种境界的诗作,便是这首《饮酒》。这首古诗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陶渊明的巅峰之作,在滚滚红尘中独善其身,守护心底的宁静无为。
对于这首古诗,几乎每个人都曾有所耳闻。但是也有许多人,不曾去深入的去了解其中的情怀,然而如果不能用心去读,即使将其倒背如流,又能有何意义。
世间万事皆由心起,古往今来唯有心可以将一切都串联起来,横跨千古岁月,聆听每一个人的声音。只要心存此念,便可以通过这首古诗,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关于陶渊明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然后是人对他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或言他消极避世,自甘堕落于桑麻之间。或言他孤傲清高,遗世独立,不愿和光同尘。但是,他更是一个愿意在现实中追寻梦想的人,尽管他的梦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他却始终义无反顾,不曾回头。
暂且抛开是非成败不论,只看他这一份坚持,就已经足以让他的人生,超脱于常人之外,凌驾于世俗之上。而最能体现他这种境界的,便是这首古诗当中的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可见他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消极避世,反而一直生活在嘈杂的世间,只不过他的心,已经不属于这片尘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他留给世人的回答。一个人身在何方,皆取决于心往何处,喧闹繁华的世界可以困住他的身体,却无法束缚他的心灵。遨游九霄之上,飘荡四海之外,都在他的一念之间,神游太虚并非只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人的内心,升华到极致境界的体现。
他这一生不论是清贫也好,艰难也罢,始终都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姿态。他向往自然,从来不会执着于物质的追求,更不会心存执念痛苦烦忧。日暮采菊东篱下,悠然回首见南山,耳中不闻世间喧闹,唯有阵阵清风,将他的思绪送上云霄。
伴随着夕阳的余晖,遥远的天涯海角,那是属于他精神的世界,没有欲望的驱使,没有名利的诱惑。就如同宁静的群山一样,虚怀若谷,无欲则刚。这是他在这片天地间的感悟,唯有心静,方能与万物相通,看见最真实的世界,此为得见真我。
而他之所以在这首古诗的最后,这下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并非忘言,实乃无言。大道至真,明者自悟,又何须多言。若不能通晓其中真意,即便是说上千言万语,也终究无济于事。
正所谓大道如水,每个人都有纵饮甘泉的自由,但最终谁能饮下,只取决于各自的内心是否愿意接受。毫无疑问,陶渊明已经接受了洗礼,他这一首巅峰之作,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滚滚红尘中独善其身,守护心底的宁静无为。现如今,人们心里的欲望已经愈发的泛滥,我们又当如何去做到独善其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