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大禹治水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详。然而,关于这个故事的真伪,始终是学界的一桩公案。大禹是真实的人物吗?他生活在哪个时代?他到底如何完成了此等伟业?在神话与历史之间,大禹的身影扑朔迷离。在21世纪,一件青铜器的发现,终于让大禹治水的真相渐渐浮出了水面…… 佐证大禹传说的重要文物
盨(xǔ)是一种用于盛放黍、稷等食物的容器,通体作圆角长方形,有盖。青铜盨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偏早,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已经罕见。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香港古董市场偶然发现了一件青铜盨。当时这件盨的盖已丢失,只存器身,且大半部分为土锈掩盖,显示出来的铭文也深奥难懂,所以之前未被世人重视。但专家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这件盨,并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修复和研究。
学者们对这件盨的基本认识一致:第一,这件盨器表面装饰一周凤鸟纹带及瓦棱纹,口两侧设一对兽首形耳,具有典型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风格;第二,上面镌刻的10行98字铭文记录了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等内容,铭文的文体前所未见,对探讨古代史、思想史、地理学和古书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总体看来,这件盨是西周中期青铜器。不过,对于器主的身份,学界还存在一些争议。
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位器主叫“遂公”,是西周中期遂国国君。遂国是虞舜之后,在今山东宁阳一带。公元前年,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召集各国国君来北杏会见,遂国人没有前来,当年,齐桓公就灭亡了遂国,并派遣军队戍守。但遂人不甘心这样亡国。四年后,遂人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四族用酒食招待戍守的齐军,灌醉以后将他们全部杀死。史书没有交代遂人的结局,应是遭到了齐桓公残酷的报复。
不过,裘锡圭先生认为,这位器主应该叫“豳(bīn)公”,是西周中期豳国国君。豳地在今陕西彬州,是周人先祖公刘定居之地,《诗经》中还有《豳风》。不过,周太王迁都岐山后,这个地方就淹没于史册了。直到后世发现的西周金文中,出现了一个字,是当时的一个战略要地,晚清学者潘祖荫就把此字释读为“豳”。此字与这件盨上的铭文中器主名字之字形相同。朱凤瀚、李零先生虽没有释读此字,但也认为器主与此处战略要地相关。
不过,这篇铭文最吸引人的其实是第一句话:“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大意是说,上天命大禹部署和规划天下土地,顺应山势,疏浚河川。
这句话并不陌生。《尚书·禹贡》说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序》也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禹敷土”和“随山浚川”七个字居然都有了。不过,《禹贡》一般认为是晚至战国时期的作品。这件青铜器的发现,虽然不足以证明大禹治水是历史事实,但也将传说的时间提前到了西周中期。
周人史诗《诗经》中也多次提到大禹治水的记录,如《商颂·长发》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大雅·文王之声》说“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大雅·韩奕》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小雅·信南山》也说“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记录也都比较简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最可靠的早期文献中,同样把禹当作最古老最重要的人物,而没有涉及禹之前的“三皇五帝”,可见大禹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凡。
大禹的功绩不只是治水
后世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逐渐变得丰富饱满。于是,就有了《史记·夏本纪》中对于大禹治水的详细记录。
据说帝尧在位期间,洪水滔天。帝尧听从四方诸侯的推荐,用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但一连九年都没有成功。帝舜摄政后,以鲧治水失败为由,将其处死在东方的羽山,但仍然提拔了大禹,让他继承父亲治水的事业。帝舜正式即位后,四方诸侯再次推荐大禹,于是帝舜任命大禹为司空,作为治水的总负责人。于是大禹和伯益、后稷等人一起,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正式开始平治水土。
大禹治水从冀州开始,然后分别到达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将这些地方的水土全部治理好,然后分别确定了他们的赋税和贡品。这九个州就是所谓的“九州”,大约相当于战国后期的中国地图,所以后世也用“九州”代表中国。在其他一些古书里,也有“九州”的说法,不过具体的州和此处略有差异,比如《吕氏春秋》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有并州而无徐州,《尔雅》有幽州、营州而无梁州、青州。
大禹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但却能勤勉工作,据说,他在位共计十三年,多次经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水土治理好。同时,大禹派遣伯益发放稻谷,让民众能够在卑湿之地种植;派遣后稷发放食物,调取有余粮的地方补充不足,使得各地丰歉均衡。
大禹又在全国推行“五服”制度。“服”的意思是服从、服事,不同的“服”为天子承担不同的义务。具体来说,是在国都之外五百里的区域设置甸服,甸服按每一百里的距离又划分为五等:甸服之外五百里是侯服,侯服之外五百里是绥服,绥服之外五百里是要服,要服之外五百里是荒服。侯、绥、要、荒则按照距离内部各分为两等。一般来说,地区由近及远,“服”的义务也随之由重到轻。
此时,帝舜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达流沙,南北均以能到达的地区为界限,华夏声威传遍四海。帝舜因此赏赐给大禹一个玄圭,向天下宣布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大禹因为功业太高,后来就接受了帝舜的禅让,建立了夏朝。
《夏本纪》的记载主要来源于《禹贡》,但其内容很难说完全是历史事实。拿“五服”来说,在历朝历代,中央对地方规定的贡赋,都不可能如此整齐划一。而且,既然把九州的贡赋列为九等,又设置类似同心圆的“五服”规定不同贡赋,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
相较之下,“九州”是九块相互接壤的区域,类似现在的省份,设计比“五服”更为合理。《左传》就有“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的说法,其来源比“五服”更早。不过,《禹贡》“九州”已经是战国后期的中国地图,反映的也主要是战国人的观念。(据《北京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