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代孟浩然的这首《岁暮归南山》描写了一位禀性孤高狷洁,虽抱济世志,却求仕无门,应举落第,只好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走向山水,以示清高的文人形象,体现了旧时众多文人迫于科举的压力,只好放弃功名选择隐世的一类现象。该诗讲述了那些文人最终选择隐世的原因,因此,成为了典型之作。
本诗旨在抒发诗人内心悲愤的哀鸣之作。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孟浩然已经四十有余了,在古代普遍五六十逝去的情况下,已经算得上高龄了。当时的孟浩然已经在诗坛小有名气,且已经写出了众多的优秀诗篇。
但他的内心仍然渴望仕途,对政治充满了渴望,然而,当他在长安应进士却依旧落榜了。这对他来说,打击巨大。他曾经志得意满,以为功名对他来说早已是如囊中之物,谁料现实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他已是暮年,不会再有好的精力去完成和实现自己在功名仕途上的抱负,他的内心极度不甘,悲愤郁结,在那样的心情下,他也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虽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不像陶渊明,他并非本性就向往山水之乐、田园风光。他仿佛众多怀才不遇,渴望功名却又别沉重的现实所击倒的才子雅客的缩影。孟浩然正是在被现实击倒后,怀着悲愤、不满的心情隐世的,他在沉重的现实之后,渴望从自由不受拘束的山水田园中找到心情的避风港。
而本首诗就是在他隐世之前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他非常具有文人隐士的心情写照,因此这首诗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后世人一一品鉴,细细回味。
本首诗标题为《岁暮归南山》,首先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诗人作诗的心境和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愤的。“岁暮”意在表明诗人此时已身处晚年,“南山”这一意象本为陶渊明所创,出自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象征着既理想有现实的精神家园。而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的开山鼻祖,孟浩然在这里提及,隐含着归隐的想法。
诗中写到了他不愿再渴求功名,企图报效国家,在被一次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击败后,此时的他只想要回到他那破败的茅草屋中去。此时的他,科举失败,亲朋好友离他而去,使他仿佛一夜之间看透红尘,染尽一身风霜。
面对这种境遇,他满身不屈,却又不知能像何人说起,只能自我嘲讽--才能不足;看似自怨自艾,实则嘲讽自己的怀才不遇。诗人采用了对比、反衬等写作手法,将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自己的不忿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诗中又写到了“明主”,隐含对于君主的吹捧,便命令自己仕途之心还没有完全熄灭,渴望君主能够最后发现他的才能;本是埋怨友人不愿引荐自己,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起到了反讽友人的效果。
后两句写到诗人已到垂暮之年,惋惜哀叹命运不公,自己已没有了精力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白发”与“青阳”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岁月催人老,不得不服输的悲叹之情。诗人对于怀才不遇始终无法忘怀,如同窗前的“月光”和“松影”,显得格外的空寂,苍凉,正如诗人此时的心境一般。
中国诗词大会8册精选月销量93¥7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全诗语言质朴,虽无任何雕饰之词,但将其空寂的心境描写的深入人心,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一般。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反衬,写出了旧时代科举制度下的隐世文人缩影,道出了隐世文人悲愤不甘的内心,为后世众多文人才子所推崇。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