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流逆流
都说苏轼的人生,是从遭遇贬谪开始变向的。其实从苏东坡到东坡居士性格过渡,也是从他生活动荡不安、际遇一路坎坷开始的。先顺后逆,先让二苏兄弟鲜花着锦、风正帆悬时,就开始急转直下……吹歪了航向。
我们就以年中秋作为一个时间节点:这时大苏62岁。
自从40年前两兄弟同时及第、名震天下开始。
18年前遭“乌台诗案”;
12年前蒙太后恩典,又八面风光。
再到3年前,形势又急转直下,一群同道中人的好朋友纷纷被牵连流放蛮荒之地……人生就是这样的起落无定、像风筝一样。
这个时期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海南岛),苏辙也逃不过同起同落的命运,也被贬谪到了雷州,两兄弟隔海相望。
曾记得多年之前的中秋,大苏在密州,小苏在济南。大苏当年的心愿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人到壮年,还是抱着一丝期望。
但若干年后,两兄弟的下坡路似乎还没到尽头,直接被贬谪来到天涯海角……生命也已经接近暮年,还能怎么样呢?唯有遥遥相向、把酒对望,两相凄然。人生过去大半,从热闹富贵、到潦倒贫病,就像过眼而逝的一场梦。
苏轼自知命不由己:“聚散一梦中,人北雁南翔。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
又或者像早期给不幸早夭的儿子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而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被聪明误一生……这句话就是苏轼最痛的领悟-聪明反不及愚愚笨笨的、可以平平淡淡的过一点平稳的日子。解甲归田,成为二苏最大的心愿。
二、品味清欢
时间转回到年,宋神宗元丰7年。一件偶然的小事改变了宋朝的政治形势,也改变了苏轼的命运。
当时气候变异,久旱不雨。造成严重饥荒,饥民流离失所。一个叫郑侠的皇宫守卫,外出时偶然看到成群结队的灾民塞满京城的大街小巷。是当时推行的新法这样的“人祸”把老百姓们害得民不聊生。
但朝廷上下言路堵塞,民间疾苦并不能上达天听。也没有人敢于上书,给自己招罪。郑侠真不愧一个“侠”字,他想了一个办法,把看到的难民情况画成《流民图》,找机会呈献给了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良心发现,逐步废止了多项新法,而且对旧党的“罪人”进行安抚。苏轼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解禁。苏轼决定回宜兴休养。这时候,他有了闲情逸致,约同友人一起游了附近的南山。
《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洲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普普通通的风景、普普通通的菜品,不争胜、不取巧,苏轼品出了“有味”……他说达者和不达者沟通,就像有舌头的人向没有舌头的人解释什么是味道一样……怎么解释都说不清楚。
达与不达、知味与不知味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
但老苏同志在这趟行程之中,感悟到“酸甜苦辣咸,都是味,但最让人回味不已的,却是清淡的味道。清淡和味道,像一对反义词,最后才感悟到情淡才是所有味道的糅合和归宿。好比苦和乐都不长久,苦乐过后的清欢才是最值得品嚼的。”
在这趟南山的行程中,老苏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各式时鲜野菜:蓼菜、茼蒿、新笋……大快朵颐之余,不由抚须赞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山野之中,不会有烹饪技术娴熟的大厨师,但有的是最原始的烹饪方法、有最原生态的时鲜蔬菜,就凭这两样,就胜于华堂深处的豪门夜宴……尽得清欢之妙。
三、圣贤有说
孔子曾经问过弟子们的志向,众弟子纷纷发表高见,都是冲着王侯将相、治国兴邦的目标而去,所有人都说得眉飞色舞,热闹非常。
这个时候,最安静的曾点坐在角落里,完全没有参与。孔子发现了,示意他也说说自己的想法。曾点才平静的说:“我向往一个场景,在暮春时节,穿着新做好的春装,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沂水边洗澡游泳,在祭坛下乘凉,唱着歌回家。”
孔子听完后,长叹一声,说“我与曾点一起去吧!”
这就是简简单单的快乐、也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孔子和苏轼都体悟到“人间有味是清欢”-历尽沧桑后,只想得到清淡的欢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管是孔子还是苏子,这样平平淡淡就是福都只能是在经历千山暮雪后,最后的愿景。这个南山,并不一定指定某个名山圣景,在这些文化人的心里,南山只是代表精神境界所达到的高度,代指想要的“清欢”……想到另外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
怪不得有人总结说:少年读李白,中年读杜甫,晚年读苏轼……人生向晚,轮不到你再疏狂。我想到的是,中年时就应该开始读杜甫和苏轼。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01.html